首先,需要明确下通证这个来历。
讨论通证,先需要了解区块链。区块链是从比特币技术中提炼出来的。2014年,金融科技领域和 IT 界专家将区块链这种比特币底层支撑技术剥离了出来,进行独立研究和应用。其中,Token,即后来所说的代币,是区块链上激励所谓“矿工”的经济手段。
加密数字货币的发展过程中,先是有大量的组织也希望能够发自己的“币”。为此区块链2.0以太坊及其订立的ERC20标准应用而生。基于这个平台和标准,任何人、任何组织都可以在以太坊上自定义自己的通证,它极大的降低了发币的难度和速度。为此,Token以代币的身份为大众所熟知。而这个Token 可以代表任何数字权益和价值。但,把Token翻译为通证确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历程。
最初,孟岩在2017年11月就进行这个问题的思考并有了今天看到的结论,是这个行业最早进行系统性理论性思考的人之一。在此之前Token被翻译为代币,孟老师总感觉有什么不对,他开始考虑Token的翻译问题。最早从谐音开始入手。为此,第一个字“通”早早的就确认下来了。但是第二个字孟老师想了很久都没有结果。直到有一天晚上睡不着,躺在床上突然想到“证”这个字,然后通过逆推,觉得确实符合 Token 在这个领域里的意义。
其后,为大众所熟知的是2017年12月4号,孟岩和元道的一次对话。当时他们谈到Token的问题时,做了如下的讨论《孟岩和元道的对话》。
孟岩(以下简称孟):我在与人交流区块链发展前景时,被问得最多的问题之一是,搞区块链除了炒币之外还有没有别的玩法?换一个问法,区块链可不可以没有币?这其实是一个牵涉极深的问题。您怎么看?
元道(以下简称元):没错,这个问题其实是区块链的一个核心问题。区块链发源于比特币技术,但大概在 2014年的时候,金融科技界和 IT 界专家将区块链这样一种比特币支撑技术抽离出来,单独立论。这自然就引起了链与币的分合之争。对于这个问题,自然形成两种看法,一个是认为可以分,比如 Linux Foundation、IBM 支持的 Hyperledger,另一个是认为链和币不能分家。
孟:技术上是可以分家的。Hyperledger内几个项目缺省就是没有代币的,它也仍然是如假包换的区块链,所以区块链当然是可以没有币的。反过来,腾讯的 Q币,以及我们 CSDN 发行的 C币,当然也不是区块链上的代币,因此链币可分,从技术上来说是无可争议的。但是从业务逻辑上来看,如果区块链上没有币,到底它还有多大价值?这才是真正的问题。
元:讨论问题,首先要把词汇表定义清楚。今天有两个意义不同的词汇被模糊混用,其一是 cryptocurrency,一般译为“加密数字货币”,简称为“数字货币”。其二是“token”,被广泛译为“代币”。平时口语之中,经常只说“币”字,比如说:“你的那个区块链应用发不发币?”。那么究竟这里的“币”是“加密数字货币(cryptocurrency)”,还是“代币(token)”?语义模糊。实际上这两个东西是不一样的。加密数字货币起源于比特币,它的目的就是作为互联网支付的货币。而 token 是怎么来的呢?我们搞网络的对这个词都不陌生,在网络通讯中,token 的原意是指“令牌、信令”。
孟:是的,我记得是在以太网成为局域网的普遍协议之前,IBM 曾经推过一个局域网协议,叫做Token Ring Network,令牌环网。网络中的每一个节点轮流传递一个令牌,只有拿到令牌的节点才能通讯。这个令牌,其实就是一种权利,或者说权益证明。
元:非常正确。区块链的 token被广泛认识,归功于以太坊及其订立的 ERC20标准。基于这个标准,任何人都可以在以太坊上发行自定义的 token,这个token 可以代表任何权益和价值。现在用 token来作为代币权益证明进行 ICO是一个普遍的做法。由此我们也认识到,其实加密数字货币只不过是一种特殊的 token。在一个可以运行 token 的平台上发行加密数字货币,是一件易如反掌的事情。但是直接把 token 译为代币,肯定是错误的。把 cryptocurrency 译为“加密数字货币”,繁琐归繁琐,意义倒还准确,而把 token 译为“代币”,可以说是大错特错的。因为 token 所代表的,可以是一切权益证明,岂止于货币?恰恰相反,token 的实际落地,非“代币”类的应用恐怕会远远走在代币前面。比如比特币,中本聪是想让它成为支付货币,但是现在它变成了一种数字资产,并没有发挥通货的作用。强调“代币”,名不副实,反而引发货币主权等一系列棘手难题。因此我反对把“token”翻译为“代币”,而且态度十分坚决。即便这种翻译已经约定俗成,我们也要坚决把它改掉,不容姑息。
孟:我有同感!将 Token 译为“代币”,弊端非常大。Token 可以代表各种权益证明,但是唯独要代表货币,最终还是需要国家授权的,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加密数字法币。我最近读了一些介绍货币发展思想的文章,有一个观点特别引起我的注意,就是德国经济学家南普认为,货币,特别是信用货币,从一开始就有权力介入,所谓“货币在市场交换中自发形成”的观点,恐怕只是一种浪漫的幻想。实际上,货币即权力,货币即政治,货币权力必须属于国家。所以 token 代什么都容易,就是代货币难,没有国家的授权和支持,所谓“代币”只是自欺欺人。而 token 是实实在在的,今天就可以用起来。所以我们需要 token 的一个更合理的译法。当年您把 blockchain 译为“区块链”,获得了普遍认可,今天我想提出一个建议,就是把 token 翻译成为“通证”,意思是就是“可流通的加密数字权益证明”,您觉得如何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