通证学-通证发展简史

写在前面:这部分是在北师大师从董籓教授房地产金融课上的灵感。

通证 (Token)是在社群中基于某种共识的前提下,具有可流通价值的加密数字权益凭证。通证的概念是随着区块链的诞生之后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概念。

但,通证学走到今天却有着不同寻常的经历。

房地产与区块链、通证

通证以记账的方式作为价值表达和流转,相比较我们的常识对价值的认识有所不同。但其实,这个模式在不动产上运用已久。房地契,就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例子。非常有意思的是,区块链进入主流媒体也和房契有关。

动产不动产的交割

先从产权开始说起。所谓动产,是指能脱离原有位置而存在的资产,如各种流动资产、各项长期投资和除不动产以外的各项固定资产,比如股票等。而不动产是指依自然性质或法律规定不可移动的财产,如土地,房屋、探矿权、采矿权等土地定着物,与土地尚未脱离的土地生成物、因自然或者人力添附于土地并且不能分离的其他物。它们的权利不同:动产的转让和其他权利的设定不需要书面的形式,而不动产无权的转让和其他权利的设定必须采用书面的形式。

在法律上的不同:在得失变更上,动产是交付主义,而不动产需登记。而登记就是所谓的记账。

房地契

在中国传统的农业社会,土地和房屋是农民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条件,房地契则是保障农民权益的最重要的凭证。毕竟买卖土地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,涉及到身家性命,因此建立地契有利于社会稳定,减少民间纠纷,从这个意义上说,土地契约文书的确立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,其样示如图1-1所示。

地契是指中国历代土地买卖的契约,也是土地所有权和交纳税费的凭证。一份正式的地契通常包含下列内容:立契人、受契人、土地说明(四方边界、所含税亩)、典当或出卖原因、立契手续、土地所有权的说明、双方权利和义务、土地附产说明、上手契的处理说明、官颁契与契尾,最后是写立文契时间、卖户、中人签字画押。

地契和土地证在形式内容上有相似性,如明确宣示土地的所有权以及土地所在位置,但二者实际上有很大的差异。土地证是颁发给土地所有人的所有权证明,而地契既可能是证明土地所有权的契约,也可能是典当、出卖土地的契约,同一块地多次转卖会产生多份地契。

图1-2 地契实例

与地契相关的两个术语是:“白契”、“红契”。

以清代卖契为例,首先由买卖双方确定权利义务关系,然后请当地享有较高威望的中间人士做见证人。立据时,四邻和主要亲属、族房也都到场,并在契约上签名划押。这样的契约叫做“白契”,也称私契,不为官府所承认。

合法有效的书契,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内由买卖双方携带白契到官府缴纳地产转移契税,办理推收过户,再由官府在白契上粘贴官署统一印制的文书,加盖大红色的州县骑缝章,这样的书契叫“红契”。验契时一般加盖两处官印,一处盖在契中地价数额上,并画一押;另一处在契末所写年号上。正式的“红契”由盖有官印的白契(草契)和契尾组合而成,在法律上受官府保护。

由于技术所限,房地契都采用的是第三方背书,要么是权威人士的见证或背书。要么是政府的认可。有的地方,第三方背书不可靠,造成即便手中握有房产证,但所处中心的数据未被认,而失去了财产权。

土地确权

《经济学人》于2015年10月发出的一篇报道。这也是全球主流媒体,第一次注意到区块链的存在。报道指出,区块链会在下列领域改变现实世界:数字资产、智能合约、土地确权。具体报道的故事如下所示:

洪都拉斯妇女伊莎奎尔,有一个温暖的家。她在这里生活了整整30年,直到2009年的一天,洪都拉斯警方破门而入,将她粗暴地赶出。伊莎奎尔拿出了自己的房产证,证明她就住在自己的房子里。然而,在洪都拉斯国家产权局的数据库中,她的房产却属于另一个人。洪都拉斯法官因此判令驱逐伊莎奎尔。几经周折,直到最后,法院才发现伊莎奎尔是房屋真正的主人,但她的房屋,却早已被强制拆除。

人口不到1000万的洪都拉斯,是拉丁美洲地区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,也是全球凶杀率最高的国家之一。该国自1821年独立至1978年的156年间,共发生过139次政变,政府脆弱短命。这导致洪都拉斯始终没能建立起长久稳定、覆盖全国的土地登记系统。“这个国家的土地管理系统已经‘烂透了’。任何一个政府官员、黑客,都可以轻易修改数据库中的任何数据。”一位熟知洪都拉斯土地系统的人士评论道。

2015年,雄心勃勃的洪都拉斯新政府上台。他们试图建立一个不受政权更迭影响的土地确权机制。崭新的区块链技术,成为了其首选。提出的解决方案是,将洪都拉斯的土地位置数据、流转记录等内容,全部记录在其自行搭建的区块链平台上。这一平台锚定比特币公链,每10分钟与比特币区块链同步数据,从而保证它上面的土地确权信息公开、透明、不可篡改。

发表评论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滚动至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