剑识:在原有通证属性内容上,增加了稳定币的通证属性一节
通证的属性
通证在不同维度上可以体现出多种属性,但其中有两个是其本质性属性:
- “通”:代表流动性与通用性,是其作为价值载体的首要属性;
- “证”:代表价值凭证,是其共识与可信的基础。
此外,还有一个在实践中至关重要的属性:“值”。从理论上通证不一定必须具备价值属性,但在现实商业中,如果缺乏价值支撑,通证便失去了存在意义。
首要属性:通
流动性:全球、全时
流动性是金融的命脉。对于证券等金融市场而言,流动性甚至被视为“市场的一切”(Amihud & Mendelson, 1988)。李茁(2006)也指出,从长期看,聚集与争夺流动性是金融市场的基本功能之一,任何忽视流动性竞争功能的市场设计都难以长久保持竞争力。
通证由于区块链加密算法的背书与共识机制的保障,具备全球化与全天候的流动特性。IPV6为地球上的每一粒沙子赋予可访问地址,而在价值网络中,通证可为每一粒沙子赋予价值,并在TCP/IP网络上实现全球流通。
在价值网络中,通证的交易价格体现了买卖双方的共识与所有权转移的过程。区块链大幅扩展了数字资产的流通范围,使其能够在全球范围内、全天候进行实时交易与结算。从流动性的维度看,通证比传统法币更像“钱”。
通证流动性得以成立的两大关键:
- 内在价值与共识:如果缺乏对通证的共识,流动性动因将消失。
- 数字化特性:数字资产复制的边际成本接近零,但需解决“双花”与防篡改问题,这正是区块链作为底层技术提供的保障。
借助互联网的支撑,通证的变现时间与空间不受限制,流动性超越传统货币与实物资产。
通用性:通证一切
通证作为加密数字权益证明,具备极高的通用性。其所映射的权益涵盖:
- 类股权
- 类债券
- 类物权
- 类身份凭证
通证的应用空间仅受制于想象力——想象力有多大,通证的潜能就有多大。从工业领域的数字孪生到虚拟世界的平行宇宙,原子世界很可能对应一个比特世界。例如房地产交易,传统上需要房契作为权属交割,这类凭证即是原子世界通向比特世界的桥梁。
核心属性:证
通证起源于区块链2.0时代,其底层依托于密码学加密技术。加密技术基于数学——人类最具共识性的科学。通过区块链的加密算法与分布式记账机制,通证具备:
- 可追溯性
- 不可篡改性
这种基于机器保护、数学共识与分布式系统的机制,比中心化系统更为可靠。
游戏厅的代币或赌场的筹码之所以不能称为“通证”,就在于缺乏密码学保障。区块链天生适合发行、登记与流转加密凭证,实现安全高效的价值转移。
当原子世界的资产希望具备这些特性时,可通过通证化实现。例如股票、债券、凭证等以通证形式存在于区块链上,突破了传统金融边界,打通了现实世界与价值网络。通证的核心作用在于流通——它能将资产、行为、权利资产化,创造无限可能。
市场属性:值
从理论上,通证可以不具备价值属性,比特币本身的现实价值就难以量化。然而,这类无明确价值支撑的通证在商业中极为少见。绝大多数通证必须具备可认可的价值,否则便沦为“空气币”。
在投资维度,这类缺乏价值支撑的项目应被规避,其最终也会被市场淘汰。在通证设计层面,缺乏价值的通证生态很难建立和维系。
通证的价值属性源自:
- 通证生态系统的信用背书
- 社群共识
对于通证生态经济体而言,其衡量标准并非股东利益最大化,而是通证总市值最大化——即生态内所有利益相关方的整体利益最大化。理想的通证生态应当是共建、共享、共生的动态演化系统。
当前稳定币非常热,那么依据对通证的分类,稳定币应该怎么认识呢?
稳定币在“通证三属性”框架中,属于 “通”与“证”的高度重合区,同时天然带有“值”的稳定特性——它几乎是三属性的均衡体现,但侧重点在流动性与凭证性。稳定币在“通、证、值”里的具体体现可以这样拆开:
1️⃣ 在“通”的体现:流动性 & 通用性
- 流动性
- 稳定币在全球范围、7×24小时流通,几乎零时间延迟结算。
- 在交易所、DeFi 协议、跨境支付、链上结算中,稳定币充当高流动性媒介,常被用作数字资产间的定价单位(类似美元在全球外汇市场的地位)。
- 通用性
- 广泛应用于跨链转账、支付、质押、借贷、衍生品交易、DAO 金库管理等场景。
- 是数字经济体系中最常见的“通证媒介”,几乎所有区块链应用都接受稳定币。
2️⃣ 在“证”的体现:价值凭证
- 稳定币本质是对现实世界资产的链上映射:
- 法币抵押型(如 USDT、USDC,对应美元储备资产)
- 加密资产抵押型(如 DAI,对应超额抵押的 ETH、BTC 等)
- 算法稳定型(通过算法与市场机制维持锚定,如早期的 UST)
- 它是一种数字化的凭证,背书方的资产、信用和合约机制为稳定币提供可信度。
3️⃣ 在“值”的体现:价值稳定与共识
- 稳定币的价值锚定(通常是 1:1 对标法币)让它具备稳定的市场价值,是链上避险、定价和支付的主要工具。
- 市场对其价值的认可来自:
- 储备资产与透明度
- 发行方信誉
- 市场对锚定机制的持续信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