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ken的发展,不仅是技术演进的过程,更是一场认知与语言的演化史。不同阶段的翻译,恰好折射出市场生态和社会认知的变化。
第一阶段:代币(2009—2016)
随着比特币币值飞涨,带火了虚拟货币市场,大量的创业项目野蛮生长,这些所谓的币,被称为:山寨币,或竞争币。
比特币引入了区块链,其他的代码设计者针对中本聪的设计进行了自我的完善。有些则强调隐私保密,诸如零币这类货币,可使所有交易都成为隐私且难以追溯。有些山寨币强调交易速度,如Ripple和莱特币。每个山寨币都有着自己的特点,这是他们相对于比特币存在的价值。代币的使用更多局限在极客圈与交易投机活动中,其背后承载的技术潜力和经济模型尚未被普遍理解。
这个现象不断发展,一直到以太坊出现之前市面上有近千种山寨币。山寨币需要有比较强的开发能力,以太坊出现之后,让人人都可以非常容易的发行自己的数字货币。通证的市场一下迅速活跃起来。
第二阶段:通证(2017—2020)
通证在以太坊出现后,广为流行,但最初的翻译为“代币”。而通证 (Token)的提出被大众较为广泛的认知是在今年年初,之前Token和Coin基本不分,都被称为代币,加密数字货币的一员。随后,孟岩、元道、蒋涛等通证派倡导者进行通证的布道,先后提出“通证第一,区块链第二”等口号,以及“币改”“链改”等活动。大力推动传统企业的通证化,孵化正真为解决实体经济的通证派项目。与此同时,通证的思想慢慢进入象牙塔,开始有经济学、金融学等研究机构开始进行学术探讨,提出了各种假说来指导实践。本书也是其中的一份子。至此,通证学,慢慢开始进入通证派领域。当然,由于其出生的非常短,涉及的知识非常广泛,对社会和经济的颠覆性极大,以至于新概念,新观点不停出现。这也是这门学科的魅力所在。我们也希望在这个过程中,做一些总结,有一定的原创对整个通证和区块链社群的学术做一点贡献。
第三阶段:加密(2021—至今)
进入 Web3 与全球化浪潮,Token 的概念与应用更加多元化。NFT、DeFi、GameFi 等新场景出现,使 Token 的边界突破了单一的“通证经济”框架。在国际语境下,Token 逐渐被笼统称为“Crypto Asset”(加密资产),中文世界也更多以“加密货币”或“加密资产”来表述,以强调其作为全球金融资产类别的属性,并与证券、商品等传统资产并列。
从“代币”到“通证”再到“加密”,是翻译的变化,更是行业从萌芽到扩张,再到逐步与全球金融体系接轨的过程。
剑曰:与时俱进,修改部分文字。增加第三阶段。